• 數字東林
  • 電子郵件
  • 領導信箱
  • 校園電話
  • 校園地圖
  • English
首頁

您當前所在位置: 首頁 > 學術動態 > 正文

PP电子大学70周年校庆系列运动 | 土木工程学院举办学术陈诉

----基于HAM耦合遷移多孔圍護結構性能


日期:2022-07-05 點擊數:

爲迎接建校70周年華誕,學校組織“攀·學術岑岭”系列學術活動,旨在總結學術成就,活躍學術氛圍,彰顯學者風采,激發創新熱情,奏響學術強校最強音。

報告題目:基于HAM耦合遷移多孔圍護結構性能

報告時間:20227810:00-12:00

報告地點:騰訊會議136830543

報告人:于水教授

個人簡介:于水,1983年生,辽宁省大连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结业于同济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现任沈阳修建大学市政与情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修建情况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高等学校修建情况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教材与教学资源专家委员会秘书。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百条理,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辽宁省优秀科技事情者,沈阳市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沈阳市高条理人才-领军人才,沈阳市优秀科技事情者,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国家会见学者。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和面上項目、“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十三五”國家重點專項、中國博士後基金、住建部、遼甯省教育廳、遼甯省自然基金、遼甯省住建廳、遼甯省百千萬人才工程、遼甯省高等學校創新人才計劃、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等國家及省部級項目20余項。作爲主要參加者承擔完成國家級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30余項。以第一作者在國內外重要期刊及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被SCI檢索8篇,EI檢索20余篇),非第一作者論文30余篇;主編專著3部,參編國家級行業標准3項,著作2部;授權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10余項,授權軟件著作權3項,培養碩士研究生30余人。榮獲遼甯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沈陽市科學技術獎勵二等獎2項,遼甯省教學结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其他獎勵2項。

研究偏向:1.多孔介質熱質傳遞理論與技術;2.建築室內環境空氣質量保障技術;3.綠色可持續生態建築技術。

報告簡介:在2022年1月發布的中國建築能耗與碳排放研究報告中指出2019年全國建築全過程能耗已達到22.33億噸標准煤,其中空調和采暖能耗占建築總能耗的55%,是建築能耗的主要來源,而圍護結構的耗熱量占整個建築能耗的30%。據統計牆體的耗熱量占圍護結構總能耗的75%以上,甚至達到95%,而在空調和供暖的設計中往往忽略了牆體由于熱濕傳遞對牆體能耗的影響,造成建築使用中能源的浪費或實際溫濕度與設計值偏差較大等問題。同時據統計所有的建築的圍護結構在服役過程中都會産生裂縫,圍護結構産生裂縫後其內部的熱濕傳遞和漫衍情況會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圍護結構宁静性、熱工性能、氣密性和耐久性等。所以在進行建築能耗計算時加入由于牆體熱濕傳遞過程的影響,提高建築宁静性和耐久性,對精准的進行建築能耗預測以及建築柔性用能以及需求側響應,早日達成“雙碳”目標有重要意義。

于水教授團隊曆經10余年,針對建築牆體HAM(Heat、Air、Moisture)耦合傳遞過程及其服役過程中受損産生裂縫後的HAM耦合傳遞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實驗與理論相結合對建築质料的熱工性能、牆體熱濕和應力漫衍規律、牆體結露和發黴情況以及建築能耗等問題進行了分析。獲得建築牆體由于熱濕傳遞以及受損産生裂縫造成牆體熱工性能衰減,導致建築能耗的增加與設計值不符、牆體內部溫濕度傳遞加劇導致牆體結露和發黴、建築耐久性下降、氣密性下降以及微生物滋生造成室內空氣品質下降等諸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