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東林
  • 電子郵件
  • 領導信箱
  • 校園電話
  • 校園地圖
  • English
首頁

您當前所在位置: 首頁 > 學術動態 > 正文

林火研究論壇第十七講

日期:2023-03-23 點擊數:

間:20230325星期六9:00-17:00

點:主西517

騰訊會議:314-753-074

人:胡同欣

報告題目:國家災研院氣象災害研究的現狀和發展

人:鍾霖浩

報告人简介:鍾霖浩,应急治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气象灾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心卖力人。鍾霖浩于中国海洋大学大气科学系获学士和博士学位;曾事情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情况重点实验室,期间以会见学者身份短期会见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和德国汉堡大学;2021年调入应急治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卖力气象中心事情。主要研究领域是气候动力学,水循环和极端天气气候,共发表50余篇SCI论文,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他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6项。

報告内容简介:隨著國家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自然災害影響日益凸顯,多災種自然災害並發和鏈法趨勢日益明顯,在應急治理部的頂層設計下,應急治理部與中國科學院共建建设了國內首家以多災種爲研究對象的研究機構—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作爲該機構的主要研究中心之一,氣象災害研究中心的使命是開展極端天氣氣候致災的基礎理論和減災技術研究。中心建设近兩年來已初形成了極端天氣氣候機理、天氣和氣候數值模擬、短期氣候預測、大數據要领應用和災害影響評估幾個研究組,在極端天氣、氣候變化、氣候預測、災害影響方面已産出了一批高水平结果,並正在有序推進氣象-水旱和氣象-林火等災害鏈研究,以其在多學科交织融合方面有所突破。

報告題目:基于遙感雲計算的生態系統模型優化及對林火碳排放估算的探討

人:裴豔豔

報告人简介:裴豔豔,应急治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森林草原防灭火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裴豔豔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取得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后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22年9月入职应急治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森林草原防灭火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领域为陆地生态系统模型与碳循环、全球变化遥感、林火变化监测与碳排放,研究结果发表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Ecological Informa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Remote Sensing等杂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加入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项,参编专著2部。

報告内容简介:全球变暖配景下极端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一方面,干旱严重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总低级生产力(GPP)的年紩r湟旌颓魇疲丫晌脖簧ぷ钪匾淖倘乓蛩刂唬珊底刺碌腉PP精确模拟成为许多生态系统模型研究的难点之一。而GPP作为全球碳循环中最大的CO2通量,其在幹旱條件下的准確估算,可爲大氣CO2浓度预测及温室气体排放等提供测算依据。另一方面,干旱导致全球森林火灾风险增加,未来森林火灾将连续時间更长、规模更大、强度更高。而火灾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滋扰因子,直接改变森林的结构、功效和动态,并通过燃烧发生的碳排放影响全球碳循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反馈。然而,由于缺乏精细的林火時空连续变化历程监测数据集和干旱条件下地表可燃物载量的准确估算模型,区域林火碳排放的時空动态花样及其对干旱的响应纪律和驱动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将基于遥感大数据,探讨干旱条件下的GPP模型优化及林火碳排放估算要领,为全球碳循环动态刻画及其干旱响应机制等提供科学依据。

報告題目:中國區域幹旱預估模型開發與影響評估

人:段瑞鑫

報告人简介:段瑞鑫,應急治理部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氣象災害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2022年6月,段瑞鑫于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獲得工學博士學位,讀博期間以國家公派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身份赴加拿大裏賈納大學交流訪問兩年;2022年8月入職應急治理部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氣象災害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領域是氣候模式尺度下延、極端氣候和不確定性量化,以第一作者及相助者身份共發表SCI論文12篇,主持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人才專項1項。

報告内容简介: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以温度升高为主的显著变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其報告中指出:全球气候系统的连续变暖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如不加以控制,将给人类生发生活、生态情况、基础设施等带来严重结果。气候变化尤其是频繁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例如干旱、复合事件等)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何应对“常态化”的极端气候事件,探究其成因并对其在未来阶段发生演变纪律和影响特征等进行深入挖掘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凭据所开发的逐步聚类预估模型结果,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未来我国将会有更多极端气候事件发生,且气候模式对未来预估不确定性的孝敬占比力大。研究总体可为极端气候事件的精细化研究提供新工具和要领支撑。

報告題目:關于強對流天氣的思考:強降水和雷擊火

人:姜曉玲

報告人简介:姜曉玲,应急治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气象灾害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2021年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气象学博士学位,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气象科學研究院联合培养,曾赴美国马里兰大学交流会见一年。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小尺度天气学,恒久从事极端降水演变特征与机理研究,在Journal of Climate,Monthly Weather Review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報告内容简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報告强调,人类运动所引起的气候变化正在加剧全球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全球强对流天气频发,与之相关的洪涝灾害风险加剧,而都市由于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面临更为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大配景下,雷电运动逐步增强,在人为火源管控措施下,雷击火占森林火灾频次的占比更为突出。報告从我国都市群短時极端降水变化及其与都市化的关系和雷击火的研究现状两方面展开,论述了由强对流天气所引发的差异灾害类型。研究总体可为气象-水旱和气象-林火等灾害链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支撑。

報告題目:中國幹旱對高溫熱浪的放大效應

人:時子童

報告人简介:時子童,应急治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气象灾害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2015年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学士学位,2021年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9-2020年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进行交流会见。主要研究偏向是极端天气气候与都市化气候效应。主要事情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Atmospheric Research等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

報告内容简介:在气候变化配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害。近年来,研究者在关注单一型高温热浪事件变化的同時,逐渐开始关注与热浪相关的复合型灾害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复合型灾害是指两种及以上气象灾害并发或交替发生的现象,通常可能带来更为严重的社会和经济损失。热浪-干旱是常见的复合型灾害之一,在全球许多地域,热浪-干旱复合灾害发生的频次和规模泛起显著增加趋势。但目前,鲜有研究定量比力与干旱同時发生的复合型热浪事件和单一型热浪事件在热浪的发生频次、连续時间和强度等方面的差异。本研究借助高密度气象台站视察数据,揭示了中国区域热浪与干旱复合型事件的发生频次显著增加,较单一型热浪事件强度更强,连续時间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