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東林
  • 電子郵件
  • 領導信箱
  • 校園電話
  • 校園地圖
  • English
首頁

您當前所在位置: 首頁 > 學術動態 > 正文

東北鹽堿植被恢複與重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與生命科學學院舉辦學術報告會

日期:2024-10-31 點擊數:

時間:2024年11月4日,13:30—17:00

地點:生命科學學院326會議室(同時騰訊會議直播)

聚会会议号:110 834 022

  1. 報告題目:作物優異基因資源挖掘與利用

報告人:宋偉彬教授博士生導師

宋偉彬,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作物遗传育种系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农业农村部神农青年英才。2011-2013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13年受聘于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至今。主要从事玉米优异基因资源挖掘与生物育种等方面的事情,克隆了玉米单倍体诱导新基因ZmPLD3,能够大幅提升单倍体诱导效率;判定出一系列玉米籽粒灌浆调控新基因,并构建籽粒灌浆遗传调控网络;研发出的抗病虫耐除草剂优良转化体ND207和CC-2已经获得生产应用宁静证书,培育的抗虫玉米新品种东单1331K、郑单958K、天育108Z、金苑玉177K获得国家首批品种审定,培育的高产多抗耐密玉米新品种中农大201和中农大2036划分获得国家审定和省级审定。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担任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克隆、高产多抗玉米种质资源判定课题的任务卖力人。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lants、New Phytologist、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主流學術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目前担任农业转基因生物宁静尺度委员会委员,中国种子协会生物育种工业化分会副秘书长;BMC Genomics、Genes等杂志编委。

報告內容簡介:

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对保障国家粮食宁静至关重要。然而我国玉米单产增益与美国相比存在巨大差距,约为美国的60%,主要原因是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重大育种价值基因匮乏、育种技术创新与集成水平低等。团队围绕这些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判定出多个玉米籽粒灌浆相关基因和玉米穗行数调控新基因;同时在更大尺度的水平上从玉米近缘物种糜子挖掘出系列新基因。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Plants、New Phytologist、Plant Physiology、JIPB、Plant Journal等杂志。

  1. 報告題目:水楊酸的生物合成與信號傳導

報告人:張躍林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躍林,四川大学特聘教授。1989年结业于复旦大学遗传及遗传工程专业。1995年获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加入四川大学之前,先后任职于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恒久从事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以及植物免疫受体下游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通过遗传学手段筛选出一系列在植物免疫反映的信号转导中起着要害调控作用的因子,并进一步解析了它们调控植物免疫反映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发表在Cell, Nature, Science, Cell Host & Microbe, Plant Cell等国际期刊上。入选2023,2024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報告內容簡介:

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是植物抗病反映中的重要防御激素。病原菌的侵染能够强烈诱导SA在植物体内的合成和积累。对SA的响应在植物局部抗病性及系统获得性抗性的建设中至关重要。植物中有两条合成SA的途径:异分支酸合成酶(isochorismate synthase, ICS)途径和苯丙氨酸氨裂解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PAL)途径。拟南芥中由病原菌诱导发生的SA主要来源于ICS途径。在该途径中,分支酸由ICS催化形成异分支酸,然后氨基转移酶PBS3催化异分支酸形成异分支酸-谷氨酸加合物,随后剖析形成SA。而在十字花科以外的植物中,SA的合成可能主要依赖于PAL途径,但是对其研究较少。先前的研究認爲苯甲酸在一個未知的苯甲酸2-羟化酶催化下被轉換爲SA,然而我們的近期研究發現苯甲酸並非合成水楊酸的直接前體。研究讲明擬南芥中有兩類SA受體,NPR3/NPR4和NPR1。NPR3和NPR4是兩個功效冗余的抑制抗病相關基因表達的轉錄抑制因子。我們發現SA通過結合NPR3/NPR4來抑制其轉錄抑制活性,從而解除它們對抗病相關基因表達的負調控。NPR1則是一個促進抗病相關基因表達的轉錄激活因子。SA可以促進NPR1的轉錄激活活性,進而誘導抗病相關基因的表達。